第22章 棉布及三国同盟条约(3 / 4)

有相同的相貌,相同的语言,很难区分。中国史书称他们为哀牢。

三国自认有共同的起源,南诏南征军。

南诏大王皮罗阁派出两个王子,向南征服,分别建立琅勃拉邦和景线(今泰国清莱府清盛)两个王国。

景线毁于地震,景线分支的泰族继续向南迁徙,相继建立清迈王国、素可泰王国、阿瑜陀耶王国;琅勃拉邦向南征服,相继建立川圹、万象诸小国。

阿瑜陀耶吞并素可泰,万象与琅勃拉邦统一,川圹尽管有安南人支持,但他们至少在名义上承认万象的宗主权。

泰族诸王国打了1千年,终于把高棉人踩在脚下。

这些几百一千年前的记录真实性值得怀疑,很多是后人整理的传说。不可过于认真,但也不能不看。蔡元定更专注于各王国统治阶层血缘自我认同对现实政治的影响。

1545年,清迈王国贵族叛乱,处死国王吉克劳,披耶们开会商讨后邀请老挝王长子,琅勃拉邦亲王塞塔提腊即位为清迈王。

塞塔提腊后又经过一系列战争,成为老挝王,对中南半岛局势产生深远影响,直到现在。

越族警惕地注视着泰族的发展,但他们尚未成为敌人。

西面强大的缅族长期与泰族战争,在多数时间里占据优势。

1555年,清迈贵族趁塞塔提腊回老挝进行战争,另立新王梅库提。梅库提挡不住塞塔提腊的军队,向缅甸称臣,引来缅军。

这一下害惨了暹罗和老挝两国,缅甸多了一条从北入侵湄南河流域的道路,阿瑜陀耶再难抵挡。1569年缅甸大王莽应龙攻克阿瑜陀耶,灭暹罗。

老挝与暹罗是姻亲,同为反抗缅族的盟国。1574年,缅军克万象,灭老挝。

当时的缅甸俨然中南半岛霸主之姿,但泰族毕竟人口多,缅军占领泰族三国首都,却无法直接统治,只能分封泰族贵族。

于是纳黎萱王、塞塔提腊的儿子诺蒙亲王相继复国成功,并向缅甸发起复仇之战。

不久后缅甸又开始反扑,重新占领清迈并对琅勃拉邦声称拥有主权。

清迈国王是缅王后裔,依然站在缅甸那边,坚决抵抗来自暹罗的军队。

清迈保持独立,意味着暹罗始终无法关上北门,阿瑜陀耶视清迈为眼中钉。

老挝苏里亚旺萨王是塞塔提腊王妹妹的后代,他很愿意收回祖辈的领土。

于是联邦、暹罗、老挝三国同盟秘密议定书将目标指向清迈王国。缅甸派使臣质问三国同盟目的何在,

三国约定,暹罗为出兵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