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棉布及三国同盟条约(1 / 4)

春节前,蔡元定应邀参加后江府的年终总结会。

后江总督府礼堂,墙上挂着几株棉花的素描图。

礼堂中坐着300多位后江府头面人物,有南撤明军自治州县头脑,有数万亩地的南洋大农场主。

礼堂窗户全部打开,老爷们吞云吐雾,人人都很高兴。

李君常走上讲台。

“先生们,截至去年年末,我们有1千5百万亩地,全年收获3千万石粮食,解决全国粮食自产问题。”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亩产不高啊,2季稻才2石粮,广种薄收。”

礼堂中响起一片讪笑声。

“大家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人!”

“我们需要更多人。”

“还有耕牛!”

李君常双手下压,“诸位,运人需要船,今年我们的朋友林同文组织了700艘移民船的庞大船队,大部分是为我们后江准备的。航程很近,船有大有小,平均装350人,我们有希望运来20万移民。”

又是雷鸣般的掌声

“政府把船造好了,可船队航行开销很大,政府难以负担怎么办?”

“租!我们租船,谁不租谁就没资格领人。”

恰到好处,李君常暗暗给托儿点了个赞。

“是的,就像工厂主与设备制造商,南洋银行将给各位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南洋航运保险公司为各位的船队提供保险服务。”

“总督先生,我有个问题。”

有人举手。

“男爵,请说。”

“总督阁下。”兴平伯爵夫人邢氏的弟弟站起,环视会场一圈,缓缓道,“诸位先生,我们中有许多人来自中原。十几年前,饿殍千里,流民百万的景象我想在座许多人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我们到了南洋拼命开垦,拼命种水稻,就是为了再也不会挨饿。”

礼堂中响起一片窃窃私语声,很多人脸上浮现出心有戚戚的表情。

李君常很感慨,“男爵说的是,后江有今天,全靠大家一起打拼。”

邢正则:“去年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河渠海堤也在兴建,如果不出大灾,今年开始我们的粮食将会快速增长,没错吧,总督先生?”

“是,有更多的大陆移民,产量还会增加。”

“那请问总督先生怎么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去年的粮价已降到3钱银1石,今年看着会更低。”

李君常微笑点头,暗自腹诽道,“伤的也不会是农民,只是你们这些大农场主。”

旁边有人接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