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天下笑柄。可冯盎却是在临死之前试探陛下,他不敢实话实说,因为不能确认陛下、朝廷之态度,万一其病危之事被朝廷得知,焉知朝廷不会趁机将冯家势力于岭南之地一并铲除?
现在陛下粗心,拒绝了冯盎的请求,极有可能导致冯盎误会。
后果严重。
此事与他刘泊无关,因为他也不知冯盎病危,当初陛下批复完冯盎的奏疏之后由中书省审核了一遍,确认无误,这才将皇帝的诏令发往岭南。
即便有责任,那也是陛下的责任。
但房俊的提醒令他明白,若此事之责任在陛下,不仅岭南冯家有可能造反,诸如阿史那思摩、阿史那忠、契芯合力、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甚至新罗女王等等都会心生惶恐、离心离德。
大家归顺大唐,不就是想着世世代代延续自己的权力、富贵么?
如果自己死后整个家族被大唐弃若敝履,子孙不能承袭爵位、富贵,那他们为了大唐征战四方、忠心耿耿又有什么意义?
都得造反啊。
所以,这个责任无论如何都不能发生在陛下身上。
可责任总是存在的,总得有人承担起来。
中书省是负责审核皇帝诏令的,皇帝所批复的一切文牍、奏疏,都要经由中书省之核查,确认无误之后,才会诏谕天下。
中书令被称为“宰辅之首”既是由此而来。
那么他这个中书令就是最佳之“责任人”……
他倒不是不愿替陛下背这个黑锅,此亦人臣之担当,可问题在于一旦承担这个责任是必须要有处罚的,而处罚的结果是他这个“中书令”极有可能被罢免。
即便陛下心生愧疚袒护于他,满朝文武也会对他予以弹劾。
真以为御史台那些御史们是吃干饭的?
可若是不背这个责任,不仅于人臣之礼不合,又会使得陛下恼怒……
刘泊心慌意乱,急中生智,霍然起身,怒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