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百姓生计困难,朝廷根本顾不上文教之事,以恢复经济为目的。
在刘襄登基几年以后,才开始倡导各郡国修建官学,培养人才服务国家。
稷下学宫因此恢复了生机,成为了临淄郡官学所在,每日都有读书声回荡在空气中,虽比不得百家争鸣时的气象,可也总算再度成为了文化之地。
“稷下学宫曾是百家学士争辩之所,文学昌盛,孟珂、荀子、慎到、环渊、邹衍等百家名士都曾于稷下常驻。朕每每从典籍中读到稷下昔日辉煌,常常为稷下之衰而惋惜。”
“朕当初为齐王时,有心振兴稷下学宫,可惜当时高后猜忌刘氏诸王,朕恐有不轨之徒借稷下之名诽谤朕,使得高后抓住把柄,故而未敢兴稷下学宫。”
“如今天下安定,国富民强,稷下学宫这所文教盛地理应再度焕发光彩,使其发挥出其价值来。”刘襄沉声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许文恭声应道。
在稷下学宫祭酒的引领下,刘襄与一众公卿大臣进入了稷下学宫内,仪仗队伍除了百名贴身保护刘襄安危的外,都在学宫外就地就扎。
在刘襄原来的印象中,稷下学宫残垣断墙,杂草丛生,一到晚上就是座鬼城,没有什么人气。
可是当刘襄进入稷下学宫,整个人都呆住,被稷下学宫内的场景被震撼住了。
扑面而来的便是一股浓浓的墨香气息,耳边是学宫学子的诵读经典的读书声。
学宫内林木遮掩,亭阁点缀,山墻起伏,飞檐翘角,颇有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感。
一眼望去,学宫的每个角落都有学子,或在树荫下垂钓,或在假山庞诵读诗书,或在小亭中辩论。
见刘襄不解的样子,一旁的稷下学宫祭酒立马给刘襄解释了起来。
稷下学宫的学子数量远胜于寻常郡国官学,有百余名太学毕业生在里面教授学子读书,甚至有多位太学博士来稷下学宫授课,太学生常来稷下学宫辩论。
临淄郡是大汉最富庶的郡,执政的郡守根本无法从经济上混得什么政绩,只能从文教入手。
鼓励临淄郡众多豪强巨商为稷下学宫赞助办学资金,再用筹集来的资金从关东诸郡国挖掘可造之材和太学生。
想办法了解太学诸博士的爱好,投其所好,使得太学博士屈尊来稷下学宫讲学,打响稷下学宫的名气。
使得如今的稷下学宫成为了仅次于太学的文学胜地,在齐鲁之地有着西太学、东稷下的说法。
许多豪强大姓都会将自家不争气的子弟通过赞助学宫经费的方式送到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