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生每年当有一次考核,由各自学派博士官进行出题,凡累计两次考核不过者,开除太学生学籍。”
“太学生在太学可学习五年,五年学期满后,由各学派学长与太学祭酒共同负责其毕业考核。毕业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太学学位文书,作为其身份证明;毕业考核不过者,可重修一年继续考核,仍不过者逐出太学,不予太学学位文书。”刘襄缓缓说道。
刘襄可不想自己的太学中出现滥竽充数之辈,若是不加上个年试和毕业考核,恐怕有的太学生会慢慢堕落,不用心读书,到时候离开太学后,也会影响太学的名气。
“陛下圣明!”众人拱手道。
对于这个年试与毕业考核他们没有任何意见,毕竟他们自己本身也会经常考核弟子的学业,来看看弟子的知识掌握情况。
“善!朕会让少府负责太学的建设,待太学建成,自会通知诸位博士。”刘襄沉声说道。
“谨遵圣喻!”众人恭敬一礼道。
商议完太学之事后,温室殿众人又继续把酒言欢,各家学派名士能齐聚一堂的机会不多见,彼此交谈的相当热闹。
翌日,宣室殿朝会。
“少府卿。”刘襄沉声道。
“臣在。”刘舍连忙起身恭敬行礼道。
“太学生中亦有贫寒子弟,每日为生计奔波,不可使太学生因生计而影响学业,凡太学生所需生活费用由少府调拨。”刘襄缓缓说道。
“臣明白!”刘舍恭敬道,缓缓退回自身坐垫。
“治粟内史。”刘襄继续说道。
“臣在。”召平恭敬道。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太学虽为学府,亦需注重农事。卿为每名太学博士及太学生在长安分配一亩耕地,使其在学业之余习农事。”
“由治粟署官吏验收太学师生耕种情况,将太学师生耕种详情禀于朕。毕业太学生与离职博士官之耕地可收回治粟署。”刘襄缓缓说道。
在刘襄看来合格的太学生不光要有知识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农业素养,他可不想培养出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太学生出来。
毕竟这些太学生都是大汉的未来,毕业后基本上都会成为大汉的公务员,只有培养好太学生,才能建设更好的大汉。
“谨遵圣喻!”召平恭敬道。
“少府卿。”刘襄继续说道。
“臣在。”刘雄渠恭敬出列道。
“卿在选取太学生中,需公正公平,严格按照太学生的选取标准进行,绝不可出现差错。”刘襄郑重说道。
太学生的选拔必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