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之地无我华夏文明传承,此乃我大汉之损失。”
“臣恳求陛下能效仿周制,选宗族子弟前往朝鲜之地建国立社稷,传圣人之道,以教化朝鲜之民。”晁错起身恭敬道。
“陛下,晁大夫所言极是。不过朝鲜之地,地广人稀,可迁徙燕赵之民前往朝鲜之地,来教化蛮夷之民。”贾谊附声道。
“善!两位爱卿所言极是,朕当从之,然宗族子弟人才济济,诸位爱卿以为谁可前往朝鲜开国建邦?”刘襄沉声问道。
晁错与贾谊提出派刘氏宗族子弟在朝鲜立国,自然是刘襄暗中授意的,在刘襄眼中周人的分封制在巩固领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昔日周只是商王朝的一个小方国,势力范围也就是岐山一带,在其灭亡商王朝后,通过分封制迅速将其疆域巩固了下来。
商朝的势力范围不过就是黄河流域,诸多方国对于商王朝的向心力极弱,时常有叛乱发生,对于周边蛮夷也不能够很好的同化。
反观周朝的分封制将势力范围的诸多方国部族周人化,燕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当时可都是蛮夷之地上建立的,然而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这些土地上的百姓都彻彻底底的变为了诸夏之民,成为华夏牢不可破的一份子。
这些“被封之人”在向更远的地方迁移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的时候,在新的地方,这些族群叠居在原住民的上面,构成封建的统治阶级。原住民成了“野人”。
分封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周王室通过赐姓、命氏来进行族群衍裂重组——新封的建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纵观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王朝基本上都将朝鲜、南越之地纳入华夏统治中,可朝鲜和南越却一直有独立的念头,多次从华夏独立出去。
究其原因还是同化不够彻底,当地之民并未将其自己真正视为诸夏的一份子,统治者也往往将他们视为蛮夷之民。
在朝鲜设立诸侯国无疑可以更好的同化朝鲜之地,朝鲜百姓头顶上的诸侯王是刘氏宗族子弟,大汉的皇帝也是刘氏子弟,双方自然而然的就会融为一体,没有诸夏与戎狄之分。
“启奏陛下,臣以为东牟侯兴居可前往朝鲜立国,东牟侯是陛下昆弟,朝鲜戎狄之民,必然十分敬畏,诚心归顺我大汉。”左丞相驷钧出声说道。
驷钧之妹是刘襄兄弟三人之母,驷钧自然希望自己的三个外甥都能成为诸侯王,如此自己的地位也能更加稳固。
“左丞相言